7月10日,2024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召开,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《GEI 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(2024)》(以下简称报告)。报告显示,全球独角兽数量超1200家,中国新晋独角兽数量72家,在融资方面,全球独角兽企业呈现出“低频、大额、集中”的特点。
独角兽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助益?我省独角兽企业情况如何?
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超1200家,总估值超过3万亿美元
报告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1201家,总估值达34526亿美元。其中,超级独角兽企业阵容强大,共有39家;新晋独角兽企业活力四射,达到145家,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在融资方面,全球独角兽企业呈现出“低频、大额、集中”的特点。2023年,共有310家独角兽企业成功获得融资,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。其中,16家独角兽企业更是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融资,融资总额高达405.3亿美元,占据了全年融资总额的近半壁江山。其中,美国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和Anthropic新获融资总额占美国独角兽企业融资总额的四成以上。美国与中国作为融资的两大主战场,新获融资独角兽企业数量均超过百家,合计融资总额接近全球八成。
从产业分布看,2023年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于45个赛道,金融科技、企业数字运营、数字医疗、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域成为独角兽企业的主要竞技场,这些赛道上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均超过50家,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人才的汇聚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晋独角兽企业集中在人工智能、金融科技、清洁能源、集成电路、企业数字运营5个赛道,新晋数量均超10家,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。
从地域分布看,2023年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于五大洲的47个国家及地区。其中,美国(530家)和中国(375家)集聚了超七成独角兽企业。
经对比研究,美国530家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达14814亿美元,中国375家独角兽企业12383亿美元总估值,但中国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高于美国,在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上,中国72家。
与此同时,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的赛道存在明显差异。美国超四成独角兽企业聚集于企业数字运营、金融科技、数字医疗赛道。中国在集成电路、清洁能源和创新药等前沿科技赛道中的独角兽企业布局已初见成效,并且在金融科技、智慧物流等新兴赛道上也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,同时在中国独角兽企业所分布的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网联和VR/AR赛道暂无美国独角兽企业。
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75家,新晋72家
独角兽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指标之一,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。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,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背景下,全球独角兽企业持续迸发强劲活力。
独角兽企业如何界定?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介绍,独角兽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:成立年限不超过10年;获得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私募投资,且尚未上市;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(含)10亿美元(根据需要,可按融资完成当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或其他国家货币单位),且累计融资额超过(含)5000万美元。
此前,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《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(2024)》显示,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75家,总估值约为1.2万亿美元;超级独角兽企业12家;新晋独角兽企业72家;因上市“毕业”的19家,因超龄“毕业”的26家。2023年独角兽企业平均成长年限为4.3年,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为5.4年。
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6个城市。拥有超过15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有北京(75)、上海(65)、深圳(36)、广州(25)、杭州(19)、苏州(18)。合肥、武汉、重庆等城市独角兽企业新晋速度加快,温州、扬州、宣城等7城成为独角兽企业新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