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岁的敬一丹推出散文集《走过》,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,串联小兴安岭、长江源等行走见闻,书写对生命舒展的感悟。书中收录其近年主创节目《博物馆9分钟》的幕后故事,特别提及为家乡伍连德纪念馆”补上传播一课“的初心。
面对年龄焦虑,她以东北式直率笑称“对年龄钝感”:40岁转战《焦点访谈》被称“敬大姐”,60岁退休却自觉“仍是中年”,70岁更坦言“假装在中年”——因中年“知道自己要什么,还有心气儿”。
这本新书,贯穿其媒体人的敏锐与行者的从容,她说:“这是近年最轻松的表达。”□大象新闻记者 梁新慧
近年来最轻松的一种表达
《走过》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,以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,构建起一个充满故事与感悟的世界。在这里,读者能跟随她的笔触,走进小兴安岭的密林,感受泰山的巍峨,领略昆仑的雄浑;能沿着松花江、长江源的水波,探寻水的灵动。从墨脱的杜鹃到额尔古纳的芍药,从城市的繁华到山村的质朴,每一处都有独特的印记。
书中不仅有山河美景,更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。敬一丹回顾了年少时的遗憾,描述了自己对现状的从容,以及人到中年慢慢放手失去的淡然,她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她走过的山川湖海,感受到生命的舒展和人生的释然。
敬一丹也给读者呈现了一种跨越年龄、行业、性别的人生状态,保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行走和记录的坚持,唤醒我们对生命不留遗憾的感知。她以记者的敏锐记录时代变迁,以行者的姿态感受自然馈赠,让我们在她的文字中会意共鸣。
敬一丹坦言,《走过》与自己以往的作品均不同。《我遇到你》《床前明月光》等几本都带有怀旧色彩,从刚退休时的职业回望,到对学生时代、家庭生活的怀旧,以及至亲离开对生命的思索。而《走过》是自己近年来最轻松的一种表达,就是一个媒体人走来走去时见到、听到的故事。
宣推小微博物馆很有价值
近年来,敬一丹主创的央视频节目《博物馆九分钟》《节气长城》受到了大家的关注。
在6月22日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,敬一丹说,自己本身就关注与喜爱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微博物馆,因为它们往往很有特色,也很有价值,希望通过传播将它们推给更多人。同时,9分钟的中视频与小微博物馆的体量相符,再加上她和新媒体的同事大胆尝试,也就有了一镜到底的《博物馆9分钟》系列。
在《走过》这本书中,也收录了与一系列博物馆的邂逅故事。
发布会现场,敬一丹挑选了书中的伍连德纪念馆、郭守敬纪念馆、海子诗歌陈列馆,与读者倾情分享了自己与它们的故事。
谈到伍连德,这是敬一丹家乡哈尔滨的一段不为大众所知的过往。在清末,哈尔滨遭遇了瘟疫,情况非常严重,每天都在死人。这个新兴的城市面临着生死考验。这个时候,朝廷就把有着留英背景、学过现代医学的伍连德派到了哈尔滨。
伍连德到了哈尔滨,便用现代医学防治传染病的方式来挽救这个城市,使用口罩,实行隔离,通过病理解剖查明传染源,在他的努力下,成功抑制住了这场疫情,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哈尔滨。
敬一丹说,作为一个媒体人,却惭愧没有为他做一点传播,所以当她回到家乡后,便在伍连德纪念馆做了一期节目,并把这些写进了书中。
这些值得铭记的故事能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到回响,让敬一丹觉得传播是有价值的。
“钝感”其实成全了自己
敬一丹说,她对年龄有点钝感。
“40岁那年,我从经济节目来到《焦点访谈》,很多人不理解,说你都40岁了,主持经济节目驾轻就熟,为啥要到新闻前沿去?《焦点访谈》太吸引我了,于是我就奔赴了最前沿,到那儿以后才看见,这些同事,包括比我小13岁的白岩松,大家异口同声管我叫敬大姐。”
敬一丹说,那时她并不在意这个称呼,在意的是自己什么时候能像这些年轻同事一样,保持前沿感、锐度。“我一直不是我们栏目里最有锋芒的人,我和我那些在最前方、最有锋芒的同事比起来,我就觉得我确实很像一个中年人”。
“而作为主持人,是需要一点中年人的特质的,比如说沉稳、平衡、韧性,这些恰好我也到了这岁数了,于是就做了总主持人。到《焦点访谈》那年是40岁,然后我就好像好长时间都停留在了40岁。”
这种停留是什么感觉?敬一丹称,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在节目和内容上,年龄这事就不大在意。
在《焦点访谈》节目组,熟人都知道她的年龄,而半生不熟的人想知道她的年龄又不好意思问,于是就绕着圈问,尤其是中年男士有一段时间总这样问她,你中学是哪届的?
“他不能问我大学是哪届的,为什么?我们那时大学同学的年龄相差很大,中学是可以判断出多大的。他们这样问我的时候,我就觉得你那点小心思,我告诉你,我48岁了,得了吧!”敬一丹笑着说,她这种表达其实“很东北人”,自己对年龄也不太忌讳,这个钝感其实也成全了自己。
我还是“假装在中年”
敬一丹坦言,和很多女主持人一样,多少都有点年龄焦虑、容貌焦虑。
敬一丹回忆,有次照镜子时,她突然发现,“我这都有皱纹了”,而站在身后的妈妈说“少有少的美,老有老的美”,妈妈的这句语录就一直影响着她。
“此后,我就一直停留在40多岁的中年,直到我60岁退休了,我觉得我的心思还是中年。”敬一丹回忆,自己退休那年,已经退休10年的一个老同事说叫她“小敬”,并叮嘱她要做计划,退休后的时间,你要不做计划,10年很快就过去了。
“我当时心想,10年还远着,然后我就越发没感觉了,退休后很放松,咱们退休的人都有感觉,你退休以后获得最多的就是放松,而放松了以后,有各种新的体验,我怎么觉得比原来状态还好。走到今年,我70岁了,这是个坎吗?事实上我60岁算是一个坎,70岁又是一个坎,都古来稀了。然而我也没感觉,我真的从心里就觉得我还假装在中年,就保持这样的状态也挺好,就忽略钝感了。”
敬一丹说,小的时候假装在中年,那是希望自己成熟,老了以后假装在中年,是为了让自己保持年轻。“在我看来,中年是最美好、丰富的,知道自己要什么,也有能力要什么,我的目标很明确,我不是在蓄势待发阶段,我已经出发,为人处世都是成熟的,然后还有心气儿。这种心气儿,对于走进老年的人来说很宝贵,所以我还是假装在中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