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版:教育·独家 上一版3  4下一版
 
版面导航

第01版
封面

第02版
教育·动态

第03版
教育·速览
今报网首页
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
放大 缩小 默认
一口气读几十页
什么让孩子如此着迷?

    扫码查看订阅详情

    读者“花式晒单”

    “我还没看,娃一口气看了几十页,说好看,都入迷了,叫睡觉都听不见……”究竟是什么读物,让孩子如此着迷?

    “孩子喜欢历史地理。我收到后不舍得拆封,想给孩子一个惊喜,让孩子自己打开……”究竟是什么读物,不仅“长”在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点,还让家长有了满满的仪式感?

    这本让大家爱不释手的杂志,就是《少年行》!2024年10月1日,《少年行》正式上市。当天就有很多孩子和家长,收到了创刊号和《少年行》专属定制多功能斜挎包。大家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,不少读者还发了“花式晒单”图片。

    ▶▶读者为什么好评如潮?

    作为国内少见的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,《少年行》一面世,就获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。

    “专门办给孩子的人文地理杂志,真的很稀缺!关键是,还特别好看!”“没想到,还能这样给孩子解读世界。仔细看看,每篇文章都是在跨学科,都是更高维度的认知。”“以前隐约知道人文地理含金量高,看了《少年行》才明白,我还是低估了人文地理的价值”……

    大家对编辑出版《少年行》的《阳光少年报》也是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“这个编辑部的出品水准,真的一直都很在线。”“做教育这事,没点情怀真的做不了啊!”“喜欢一个出版单位很简单,因为有一批专业人士兜底。”

    有一位老师,看完《钱塘江观潮,别被苏轼“骗”了》,十分感慨。这位老师认为,文章对孩子大有用处,并希望成为推荐官。

    杂志内容好,孩子有兴趣阅读;延伸了课本知识,能提升孩子综合素养,家长和老师们如获珍宝。

    《阳光少年报》同样对《少年行》视若珍宝——用心做适合孩子阅读的优质内容。

   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也被重新定义。当今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、思考能力、抗挫折能力、持续学习能力、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孩子。对孩子的培育要求,也逐渐从对“素质教育”目标的关注,转向对“核心素养”养成过程的关注。这个过程,并非一蹴而就,要靠日积月累“动态”地养成。

    死记硬背,闭门造车,临时抱佛脚,已经成为过去。简而言之,孩子能力的培养方向,就是跨学科,就是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能力。人文地理素养的培育,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。因为人文地理不仅涵盖很多学科领域,还有实地亲历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但是,实现人文地理素养的提升,存在很多难题。

    怎么才能把课本知识放在现实世界中理解和应用?怎么才能轻轻松松驾驭多学科,并让它们融会贯通?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,释放好奇心,接近和探求世界?……

    《少年行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需求。专注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、倡导多学科交融式主题阅读、主笔实地探访印证、行业权威作家专栏,每期8万字左右,全年近100万字的阅读储备。

    一方面,《少年行》让孩子持久地培养跨学科思维,扩展思考的宽度和广度;一方面,为孩子提高人文地理素养,提供不间断、有价值的动态积累。这样,在孩子的脚步到达之前,可以用阅读先抵达。以后,有机会“知行合一”的时候,就可以带着丰富的储备,去唤醒、去印证!

    ▶▶为什么这样给孩子讲述?

    不少家长很好奇,《少年行》的主题是怎么确定的,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这些内容?

    以《少年行》创刊号为例。它的主题稿包括:北京中轴线、深圳大亚湾核电站、云南景迈山古茶林、广州黄埔军校。

    创刊号为什么要选择它们?当你知道了以下“大事件”,就会理解《少年行》的良苦用心了!

    2024年7月27日,历时12年,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《少年行》正式上市恰逢国庆节,当和平鸽飞过北京,对首都的人文地理,我们的孩子还应该知道些什么?

    2024年8月,中国首个核电工业旅游预约系统正式上线。《少年行》的视角第一时间触达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——大亚湾核电站,让脚步还未到达的孩子,最先探秘这场“硬核”之旅。

    2023年,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式成为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,是世界上第一个茶主题文化遗产。了解一片叶子也能关联到人类文明的进程,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认知维度。

    1924年6月16日,黄埔军校举行首次开学典礼,距今已经100年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大事件背后还有什么?……

    地理中交织着人文情怀,人文里又有地理的骨骼。《少年行》结合教改方向,在枯燥的知识里,找到了激发孩子兴趣、适合孩子阅读的主题和视角。

    比如,要讲北京中轴线,就不能只讲古建筑。要讲先农坛“穿着”草裙的龙,要讲北京的路名,要讲天坛地面隐蔽的小坑,要讲正阳门的北京“楼燕儿”,要讲黄色琉璃瓦与红墙,要讲天上传来的鸽哨,要讲胡同里与你碰头的美食……

    它们都与中轴线有关,闪耀着人文地理的魅力,关联着历史、语文、地理、生物、民俗……是“极致的丰富与融合”。

    讲云南的茶山茶林,孩子们对古茶林的立体生态系统没有感知怎么办?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,就有无人机视角带你观赏。这也是《少年行》的一大特色,打通了纸端与网端两个传播渠道,是媒体融合的新物种。在微信中搜索“少年宝藏”小程序,即可尽情探索。

    此外,杂志上还有大量原创手绘辅助阅读,让孩子的立体思考、逻辑思维和深度记忆得到强化。

    《少年行》,给孩子一场极致的人文地理盛宴!

放大 缩小 默认
  © 东方今报版权所有  合作伙伴:方正爱读爱看网
   第01版:封面
   第02版:教育·动态
   第03版:教育·速览
   第04版:教育·独家
   第05版:教育·观察
   第06版:阳光作文
   第07版:阳光作文
   第08版:阳光作文
一口气读几十页
什么让孩子如此着迷?